六年後再看畫面,又更想再探究一點什麼。
屠殺狂歡節 - 作為一種地景
Marco Casagrande & Sami Rintala
畫面一開始,背景裡一陣陣手風琴聲音愉悅卻透露一股幽暗氣息地作為一種配角,甚至就是為了狂歡而內設的背景基調,主角手握著酒瓶,裡面呈裝的透明液體,讓我直覺是狂飲威士忌的醉漢(drunker),與其去定義他是單純的即性表演者(improvised performer),因為酒精的催化而進入一種類似任何宗教儀式中都會出現的「起乩」狀態(spirit medium/tongi),肢體或茫然地搖晃著,或不自覺地朝大地中矗然而生的高起物而膜拜,或祇是純粹的表演而已,去分辨真偽我覺得意義不大;爾後,他口裡咆哮而呼喊著,將圍觀的人群驅散,念念有詞的狀態彷彿又恢復清醒的狀態,他口中唸的是什麼我不確定但是好奇,仔細觀察一下,中國道教(Taoism)儀式中起乩的對象往往也在意識明朗與渾沌之間游移而搖擺著,我刻意用「搖擺」去比擬表演者像極了馬戲團小丑舞動的姿態。
Google了一下,是否在北歐國家中存在富中世紀意味的宗教儀式狂歡節焚燒的活動呢?
表演者拿著長竿揮舞,此時狂歡的音樂隨著太陽落下而嘎然而止,此時只剩人們交頭接耳的聲音,長竿的用意是觸碰那高不可及的高腳穀倉,高腳的形式或許是防範動物對於糧食的剝奪與爭搶,但最先垮台的就是這脆弱的高腳結構,入夜了,火光在夜間尤其更形突兀,儀式取巧地在一天中交界的日與夜間曖昧逕行,表演者一面看著高腳穀倉垮下,然後脫下上身衣物朝火光膜拜,彷彿又再度進入起乩的模糊狀態,四周圍環繞穀倉的小火堆快速地熄滅而進入黑夜,徒剩黑夜裡的穀倉熊熊燃燒著,看人們的穿著,厚重的冬衣退去,距離首都赫爾辛基東北方五小時車程的Savonlinna,此時應該屬於夏天較長的日光照射北半球,人們脫去裹著的厚重衣物,在唯一的長白日夏季,尋找火光的燃燒熱力。
這件實驗性極高的作品在1999年獲得英國建築媒體Architectural Review 所設立的Emerging Architecture大獎,我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他搜羅富有討論空間實驗議題的作品,官方資料只保留到2000年,之前曾討論過日本森林的蛋屋和印度的土屋學校,目前有待尋找更深入的評論;在Nicholas Ray所編著的 《建築及其美學困境》(Architecture and its ethical dilemmas)一書,整本書的架構在前面兩個章節沙盤推衍古典理論對於美學的定義,本書的最末了一章節中,曾引用本實驗作品Land(e)scape作為美學與倫理(ethics和aesthetics)爭辯的實例,這同樣也是200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題目-「少一點美學與多一點倫理」。
…未完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