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Barney Solo Exhibitionin
on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July 2006
今年(2006)金馬影展出現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系列紀錄片,我覺得相當精采,雖然沒買票進去看,但影像及他的空間作品應有所對照,相信觀景者會有更多體驗。
這篇文是夏天欠下的, 二○○六年七月舊金山當代藝術館(San Fransisco Moma)剛好碰上的個展,原本不認識這位先生,整個五樓偌大的空間成為這個階段性任務的記錄,出生舊金山這個混血城市的的馬修巴尼,有不同城市的居住經驗,美國西岸.歐陸.亞洲等地以及舊金山固有的多元媒介,十年記錄性質的特展將它的創作過程以龐大實體物件以及錄像,同步作為記錄的媒介。
#之一
馬修巴尼過去曾為運動家的身分,第一件作品-身體的運行與拆解規律性可以窺探一二,空間中被創造紀錄許多過去從未存在的支點,在脫離重力的兩個運動員之間進行牽扯,利用鐵餅的粉筆軌跡作為時間積累的痕跡,運動員將鐵餅這類物件肢解,空間的爬行以及各種身體的姿勢交互作用,他是否有意圖要肢解空間我不是很確定。利用定格畫面手稿以及10個不同階段的錄像作為事件的交叉紀錄。
#之二
回溯過往,作品中充滿了去西方主體的思維,碧玉(Björk)以及舊金山本身就帶有很多隱喻性:大和民族的傳統婚禮前後儀式成為馬修巴尼所要影射及進行類似集體膜拜的東方對象物,影片中合體的兩個身著傳統和服(不確定是否出現浴衣)的西方面孔,由馬修巴尼及現實生活的妻子碧玉互為主角,他們分別剃去眉毛、清洗身體、層層包覆後以作為新嫁娘獻禮的碧玉,(回應起先在湖邊起舞與冥思的畫面,新婦身影此時漸沒入湖中),間或穿插著北國鄉間漁民尾隨補鯨船進行各種入水的儀禮,眾人的誦歌與新婦碧玉所哼唱的目的孑然不同,這其中似乎要作為一種影射。
對於一個資源匱乏的日本島國大和民族,環繞自身的海洋象徵著一種征服的潛在希冀,於是乎「鯨魚、海中哺乳類、龐大補鯨船的局部斷裂、海底煉油廠的巨大機械」 (以尺度來說,我視為一種類似工業遺址的象徵),所有有形型體都被凝結(禁凅)在蠟的高溫溶解與低溫凝固之中,進行婚禮儀典後,夫婦雙雙沒入水面下(而非崩解)以象徵回歸(海洋)。
兩個為數五年及十年的作品,我不認為應該有所切割,它其中對於身體、民族性有諸多相互映證的符號。如今回憶起來印象模糊,對於中古日本大和民族的儀式隱喻性知識底蘊不足,SF-MoMa有出版DVD及平面作品集,意者可進行深入探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