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5, 2009

富有使命的傳教士(A Missionary with a Mission)

翻譯自The Star - Saturday Metro -15,Aug,2009,作者Philip Hii

1901年,黃乃裳(Rev Wong Nai Siong)帶領第一帶先賢共72位福州人來到砂拉越詩巫(Sibu, Sarawak),次年,兩批福州人接踵而至,累積共1,118人。三年後(1905年),黃乃裳自詩巫回到家鄉福州,並逝世於1925年;接替他的是詹姆士˙馬修˙胡佛先生(Rev James Marthew Hoover)。

胡佛於1872 年8月26日誕生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綠村(Greenvillage)一個貧窮的家庭,在26歲時胡佛成為一名教師,他任職於基督教衛斯理公會的國際事務部,並被派往印度任職,但卻陰錯陽差被派送至馬來亞檳榔嶼(Penang)。1899年7月29日自紐約港啟程,抵達檳榔嶼已是9月9日,胡佛擔任檳榔嶼美以美男子中學(Penang Boys’ School)的教師,四年後轉往詩巫。

胡佛開始學習福州方言-一種困難學習的中國方言,他致力於教育,組織並領導方言社群的貢獻,讓當時第二位白人拉惹(White Rajah,一種傳統部落的社會領袖)查理斯布魯克先生(Sir Charles Brooke)感到印象深刻。胡佛被砂拉越全體福州人推舉,作為與政府事務之間的溝通媒介。這位年輕的傳教士被尊稱為『婆羅州的胡佛先生』(Tuan Hoover of Borneo)。胡佛將他的餘生貢獻在福州人的許多方面:包括宗教上的精神寄託、教育、引進改革的進步思想,並引進先進的科技技術。

胡佛在1904年與瑪麗女士(Mary Young)結漓-這位同樣服務於檳榔嶼的英國女教師,此後,他們共赴詩巫。

胡佛夫婦

當胡佛接替了黃乃裳的任務,半數的詩巫華人先賢將森林開墾成可用的良田,或死於惡疾,倖存者或決定返回家鄉,因為無法克服在砂拉越溼熱的熱帶雨林氣候。前幾年收穫貧脊,一方面缺乏熱帶氣候的農耕經驗,另一方面歸因於自然因素,例如洪水或病蟲害。胡佛幫助這些移民改進農業技術以耕作更多布魯克的田地,並引進新作物如胡椒及橡膠樹。1904年,購買第一批橡膠樹幼苗共2000枚來到詩巫,不出幾年,許多農民已經有能力種植並管理好幾公頃大的稻田和橡膠園,並擁有數百棵橡膠樹。第一批天然橡膠(raw rubber)在1912年出口,成為當時重要的現金作物(cash crop)。有鑒於出現大範圍的稻田耕作,胡佛決定在鄰近詩巫市區的拉讓江(Rajang River)設立米較廠(rice mill,其實就是去米糠的磨坊,米較為本地所通用的詞彙) 。1907年,賓夕法尼亞州婦女捐贈一座兩頓容量十馬力的碾米機器(rice-huller)-成為詩巫有史以來第一座米較廠,由衛理公會所擁有並使用,以幫助農民以一袋三十分的價錢去除米糠。
1913年,胡佛在詩巫近郊創立第一所農業學校,以提供農民更新的現代技術訓練。此外,他也引進詩巫其他機械,包括腳踏車、圓鋸(circular saw) 、蒸氣汽船、製冰機、無線電話和電動發電機。由提供機械服務所獲取的收入,或作為購買其它更先進機械的資金,或幫助傳教工作營運。農民擁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更便捷的生活-這類成功的故事廣泛地在中國流傳著,並吸引更多來自故鄉的移民進入。

胡佛經常性拜訪散落拉讓江六個村落的家庭所造成的強大影響力,使得父母意識到教育他們下一代的重要性。他們將孩子送到胡佛創立的學校以接受更高的教育,胡佛以英語和福州方言作為教學媒介語,女孩們的課外活動包括學習歌唱、縫紉、護理以及烹飪。

胡佛於1935年2月11日因瘧疾(malaria)逝世於古晉(Kuching),享年63歲,長眠在聖托馬士中學(St. Thomas Secondary School)後方的基督墓園(Christian cemetery) 。查理士布魯克宣布降半旗(to fly half-mast)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傳教士,所有學校並在葬禮當天關閉一天,不久,一面銅製的文字紀錄豎立在此。瑪麗胡佛在胡佛逝世後不久,選擇離開詩巫,並前往新加坡擔任衛理公會幼稚園的校長,1941年他前往澳洲與哥哥定居,逝世於1962年,享年80歲。

胡佛夫婦膝下無子,1925年時領養了一位四歲大的福州籍男孩Ding Lik Kiu,其生父染上鴉片煙癮(an opium addict),生母體弱多病很早便去世了。Ding被送往新加坡及美國讀書,並成為一位醫師/藥劑師(medical doctor) 。在二十多年的海外生活,Ding醫師在1957年帶著香港籍的醫師太太,一起回到Kapit衛理公會基督醫院(Methodist Christ Hospital)服務。三年後,他們搬到香港以準備前往美國,Ding醫師於2008年辭世。

32年的時光,胡佛在詩巫及周邊地區幫助建立41間教堂和40間學校,在教育及基督傳教上對居民形成深遠的影響。1903年市區人口僅600人,直至1935年已經累積上萬居民,其中,超過半數屬於基督徒;1903年受教育人口僅18人,到胡佛逝世時將近2500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