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翻譯練習.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翻譯練習.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富有使命的傳教士(A Missionary with a Mission)

翻譯自The Star - Saturday Metro -15,Aug,2009,作者Philip Hii

1901年,黃乃裳(Rev Wong Nai Siong)帶領第一帶先賢共72位福州人來到砂拉越詩巫(Sibu, Sarawak),次年,兩批福州人接踵而至,累積共1,118人。三年後(1905年),黃乃裳自詩巫回到家鄉福州,並逝世於1925年;接替他的是詹姆士˙馬修˙胡佛先生(Rev James Marthew Hoover)。

胡佛於1872 年8月26日誕生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綠村(Greenvillage)一個貧窮的家庭,在26歲時胡佛成為一名教師,他任職於基督教衛斯理公會的國際事務部,並被派往印度任職,但卻陰錯陽差被派送至馬來亞檳榔嶼(Penang)。1899年7月29日自紐約港啟程,抵達檳榔嶼已是9月9日,胡佛擔任檳榔嶼美以美男子中學(Penang Boys’ School)的教師,四年後轉往詩巫。

胡佛開始學習福州方言-一種困難學習的中國方言,他致力於教育,組織並領導方言社群的貢獻,讓當時第二位白人拉惹(White Rajah,一種傳統部落的社會領袖)查理斯布魯克先生(Sir Charles Brooke)感到印象深刻。胡佛被砂拉越全體福州人推舉,作為與政府事務之間的溝通媒介。這位年輕的傳教士被尊稱為『婆羅州的胡佛先生』(Tuan Hoover of Borneo)。胡佛將他的餘生貢獻在福州人的許多方面:包括宗教上的精神寄託、教育、引進改革的進步思想,並引進先進的科技技術。

胡佛在1904年與瑪麗女士(Mary Young)結漓-這位同樣服務於檳榔嶼的英國女教師,此後,他們共赴詩巫。

胡佛夫婦

當胡佛接替了黃乃裳的任務,半數的詩巫華人先賢將森林開墾成可用的良田,或死於惡疾,倖存者或決定返回家鄉,因為無法克服在砂拉越溼熱的熱帶雨林氣候。前幾年收穫貧脊,一方面缺乏熱帶氣候的農耕經驗,另一方面歸因於自然因素,例如洪水或病蟲害。胡佛幫助這些移民改進農業技術以耕作更多布魯克的田地,並引進新作物如胡椒及橡膠樹。1904年,購買第一批橡膠樹幼苗共2000枚來到詩巫,不出幾年,許多農民已經有能力種植並管理好幾公頃大的稻田和橡膠園,並擁有數百棵橡膠樹。第一批天然橡膠(raw rubber)在1912年出口,成為當時重要的現金作物(cash crop)。有鑒於出現大範圍的稻田耕作,胡佛決定在鄰近詩巫市區的拉讓江(Rajang River)設立米較廠(rice mill,其實就是去米糠的磨坊,米較為本地所通用的詞彙) 。1907年,賓夕法尼亞州婦女捐贈一座兩頓容量十馬力的碾米機器(rice-huller)-成為詩巫有史以來第一座米較廠,由衛理公會所擁有並使用,以幫助農民以一袋三十分的價錢去除米糠。
1913年,胡佛在詩巫近郊創立第一所農業學校,以提供農民更新的現代技術訓練。此外,他也引進詩巫其他機械,包括腳踏車、圓鋸(circular saw) 、蒸氣汽船、製冰機、無線電話和電動發電機。由提供機械服務所獲取的收入,或作為購買其它更先進機械的資金,或幫助傳教工作營運。農民擁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更便捷的生活-這類成功的故事廣泛地在中國流傳著,並吸引更多來自故鄉的移民進入。

胡佛經常性拜訪散落拉讓江六個村落的家庭所造成的強大影響力,使得父母意識到教育他們下一代的重要性。他們將孩子送到胡佛創立的學校以接受更高的教育,胡佛以英語和福州方言作為教學媒介語,女孩們的課外活動包括學習歌唱、縫紉、護理以及烹飪。

胡佛於1935年2月11日因瘧疾(malaria)逝世於古晉(Kuching),享年63歲,長眠在聖托馬士中學(St. Thomas Secondary School)後方的基督墓園(Christian cemetery) 。查理士布魯克宣布降半旗(to fly half-mast)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傳教士,所有學校並在葬禮當天關閉一天,不久,一面銅製的文字紀錄豎立在此。瑪麗胡佛在胡佛逝世後不久,選擇離開詩巫,並前往新加坡擔任衛理公會幼稚園的校長,1941年他前往澳洲與哥哥定居,逝世於1962年,享年80歲。

胡佛夫婦膝下無子,1925年時領養了一位四歲大的福州籍男孩Ding Lik Kiu,其生父染上鴉片煙癮(an opium addict),生母體弱多病很早便去世了。Ding被送往新加坡及美國讀書,並成為一位醫師/藥劑師(medical doctor) 。在二十多年的海外生活,Ding醫師在1957年帶著香港籍的醫師太太,一起回到Kapit衛理公會基督醫院(Methodist Christ Hospital)服務。三年後,他們搬到香港以準備前往美國,Ding醫師於2008年辭世。

32年的時光,胡佛在詩巫及周邊地區幫助建立41間教堂和40間學校,在教育及基督傳教上對居民形成深遠的影響。1903年市區人口僅600人,直至1935年已經累積上萬居民,其中,超過半數屬於基督徒;1903年受教育人口僅18人,到胡佛逝世時將近2500人。

Monday, January 14, 2008

[翻譯]亞洲恐怖電影



近年來亞洲興起一股恐怖電影的熱潮,不同於以往常見的西方恐怖電影型態,例如吸血鬼等.亞洲的導演們在片中加入大量的文化元素,追本溯源地運用本土化的傳奇及文化上的習俗禁忌(tradition and taboo)等,為亞洲觀眾帶來耳目一新又毛骨悚然的經驗。

《遮蘭卡》是印尼近年來最熱門的恐怖電影,敘述年輕人對超自然力量(super natrual power)感到好奇,但是在藐視傳統信仰之餘,引發了恐怖的失控狀況(envoke to lose contral on herror);泰國歷年來最恐怖的電影之一《幽魂娜娜》(Nang Nak)*改編自古老傳說(ancient legend),導演以歷史研究的角度拍攝,讓它的可信度大大提高;《鬼影》則敘述存在泰國人民信仰中最深的恐懼,原來鬼魂無處不在,這股亞洲恐怖電影新潮流引起好萊塢製片的興趣,但是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鬼故事一旦移植到西方,是否能激起相同效應?這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
幽魂娜娜是Nonzee Nimibutr在1999年一部帶有同時帶有浪漫色彩的悲劇兼恐怖片,由泰國Buddy Film and Video製片公司出廠,故事述說一位鬼妻招喚尚未知悉的丈夫Mak,強調奉獻概念(devotion)的意味深厚,Mak在高腳屋撇見妻子長及地面的手臂成為片中毛骨悚然的影像元素。

策劃/Plot
故事發生在泰國一個神秘事件驟出的村落,由Winai Kraibutr飾演的丈夫Mak,被派遣從軍而被迫離開懷孕的妻子,所幸Mak在戰役中得以倖免而終得重返探望妻兒,朋友拜訪Mak並撇見它與Nak的生活,這位村民知道Nak早在數個月以前就因為難產而死去了。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藍色風鈴 Grape Hyacinth



These distractions, originally uploaded by Ally in Manchester.

結成串串的植物,原來叫做
Grape Hyacinth*,俗名也叫做藍色風鈴(bluebell)或是嬰兒的呼吸(baby's-breath),屬於球莖類植物(bulb family),過去劃分在百合科(family Liliaceae)的亞屬風信子屬,但現在似乎獨立出來成為一科了!種類繁多,除了有grape還真的像極了葡萄,也有water,wood其他種,花色非常多,有的甚至依照顏色violet而命名。至於爲什麼叫做Hyacinth呢? 是因為希臘神話中有一位王子叫做Hyakinthos,深受阿波羅的喜愛,但是某一天阿波羅竟然被封神陷害誤殺死了Hyacinth,後來,在它的血泊裡長出來這種串串植物,於是乎被命名為Hyacinth了;在荷蘭,早在18世紀就很喜歡栽種風信子,是花園裡的常客。
藍色風鈴比較矮小一點,春天時開花,喜歡生長在沙地裡,因為酸性中和,土壤不會太肥沃,所以人們可以在樹林牧地或是草叢中看見它,邊界、石頭花園或是盆栽裡,也可以生長的很好。
觀察一下照片,似乎Ally拍的這種藍色風鈴還不是成株, 一粒粒的小葡萄,還是尚未成熟的花房,一粒粒花房未來會逐漸膨大,然後接下來長大到不行,接著一顆顆像風鈴的花房,就會伸展開來變成串狀綻放的花。串串的植物有時讓人聯想到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曳,這種情節浪漫死囉!像是風信子或是繡球花,花房體積大小不等,"吐"出來的花瓣不是呈片狀軟軟 的,感覺很有個性的英挺,但顏色又甜甜的,真好真好恰到好處。



風信子通常被人們放在屋裡濕潤的泥土上培育,所以也算溫室花朵,但是生長在戶外的風信子,在秋天時播種,它的幼芽必須覆蓋保護,以抵抗冬季和初春的寒冷。
球莖有一個特點就是直立生長而中空的莖,據說可以長到12~18英吋,相當於30~45公分高呢! 通常球莖的外側有四到六片細長狀如片狀(straplike)的葉子,但是藍色風鈴的葉子是飽滿的條狀,有點像豆子類植物如果有興趣栽種的人呢?可以參考BBC的網站,有詳盡的照料方法以及影片介紹。